向好之心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cbnweek.com/yuedu/ydpage/?raid=1469

  我在看日系少女杂志的采访记录的时候,《恋物志》发行人有一句话打动了我,他说他们可不简单地是在卖什么杂志,他们是把美好卖给读者。我喜欢这种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理解,为此我特意找来一本看,嗯,我相信他所言不虚。

  以前《连线》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·凯利来我们这里做客的时候,他说,《连线》不是一本技术杂志,而是一本生活方式杂志。他相信技术控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发展,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。

  同样,当有读者批评我们IT报道过多时,我也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辩解:至少在目前,IT业还是最有创造力、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行业,哪怕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公司,它可能也怀抱着颠覆和改变世界的梦想—所以,我们不仅仅是报道IT,我们更关注创造力,对那些发挥出创造力的公司充满敬意,对任何扼杀创造力的行为深恶痛绝。

  杂志不简单是新闻、信息的组合,读者对杂志的认同还包括完整的价值观。而对于《第一财经周刊》来说,我们相信商业带来的民主化,相信商业创新是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最有效的手段。我们通过杂志把这些呈现给读者,这是我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所在。出满200期的时候,我们在网站上把所有的杂志封面摆出来—这本杂志的进步,缘于我们对商业创新和民主化越来越多的专注和坚定。

  不管是优秀的杂志,还是优秀的公司,如果有什么共同点的话,就是大家都有足够的“向好之心”。这个“向好”,既有提供美好、使世界更好的理想,也有做得更加精致、把一切推向极致的完美主义理想。

  很难说从什么时候开始,完美主义变成了一个中性词,比如在好多声称崇拜史蒂夫·乔布斯的那些人那里,面对这个完美主义代言人—他有舞台实现了自己的完美主义,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极大成就,但即便如此,完美主义也没有成为这些粉丝所追求的目标,相反,这个神化了的偶像,被塑造成可望不可即的形象,让完美主义与偏执或者不近情理这样的定位纠结在一起。

  一个很小的例子: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看到了Path,虽然他很少关注技术领域和互联网应用的变化,却立刻为设计美感所折服,成为了这个产品的用户—我觉得这就是完美主义的价值,Path跟苹果的许多产品一样,不是一个完全创新的产品,它用完美主义的态度和方式来做一件事。即使是快餐,如麦当劳,它也是用一种完美主义的操作流程来给它的顾客提供标准化服务。这种标准化更是完美主义的一部分。

  “向好之心”还能让自己更强大。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·泰德洛曾讲过,若好莱坞不当自己是电影业,而是娱乐业,那么在电视普及大潮席卷娱乐业时,就不会死抱着电影不放。更早的19世纪末的马车制造业者也不应给自己定位成马车生产商,而应把自己看作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。当别人都在说传统平面媒体业没落的时候,你会知道你不简单是一个“做杂志的”,你可以更深入思考你在整个市场中的定位。

  我们生来就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,哪怕这变化只是一点点,但我们也就因之而有了伟大的基础。这样想来,我们仿佛就有了更多能量,就能更强大;这样想起来,就好像,这世界正在变得好起来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